胃癌是我国的高发恶性肿瘤,每年有49.8万人因此死亡,造成胃癌的主要可控因素之一,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。据统计,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已经达到56%-67%,在一些欠发达地区,这个数字还要高。也就是说,几乎有8亿人被感染。据刘文忠教授的最新文章,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发展成胃癌的比例是3-5%。
胃癌的病因复杂,至今还没有完全清楚。但一般认为与饮食习惯、幽门螺杆菌感染、遗传因素、基因改变等有关。
在所有类型的胃癌中,肠型胃癌约占比90%,一般公认的发展模式叫做Correa模式即浅表性胃炎(非萎缩性胃炎)——萎缩性胃炎——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——胃癌,这样一个路径一步步演变而来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幽门螺杆菌起到了重要的“催化剂”样的作用。在胃癌形成前的任意一个阶段进行干预,就能有效阻断胃癌的进程,但是,随着病情的逐步加剧,癌变的几率就会越来越大,比如:非萎缩性(浅表性)胃炎的病人很少发生胃癌;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0.5%;肠化10年内发生癌变的概率低于2.5%;轻度异型增生的癌变率为2.53%,中度为4%~8%,重度为10%~83%;因此,最好在浅表性胃炎的阶段就进行综合性的预防,如改善生活习惯、根除幽门螺杆菌。众多研究表明,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浅表性胃炎胃黏膜炎症恢复正常。
所以根除幽门螺杆菌,越早越好;
发生了萎缩、肠化、不典型增生后,依然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,虽然不能逆转总之,对于幽门螺杆菌,越早根除受益越大,最佳年龄为18-40岁;
,但是至少可以让它“维持现状”,不再朝着恶变的方向发展。
-
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发生前,根除治疗,可以阻断肠型胃癌的演变进程,几乎可完全消除胃癌发生风险。
-
根除可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,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、肠化生,可逆转萎缩及部分肠化;但难以逆转不典型增生;
-
已发生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者根除治疗,可延缓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发展,也可不同程度降低胃癌发生风险。
-
根除Hp的最佳年龄为18-40岁。当然,即使大于40岁,任何时候根除都会受益;
-
幽门螺杆菌感染后70%的人可以没有症状,感染后不加治疗,不会自愈,将终生携带,并会传染他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