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“卖俏”吗?
随着气温的不断回升
你的衣橱是不是在“骚动”
我想要穿迷人的上衣
我想要穿甜甜的短裙
我想要露出美美的脚部
。。。。。。。
春需“捂”
爱美之心人皆有之
但是美丽的前提是健康
俗话说得好
病从脚上起,寒从脚上入
春困秋乏
中医提倡“春捂”
要注意保暖
“春捂”是早春时节养生的一大重点
可以帮助人体有效调整阴阳平衡
适应新的气候条件
“春捂”的好处
初春时节气候多变,冷热不定,是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脑血栓、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,春捂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就能达到保养的效果。
1、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。
无论季节如何变化,人的体温总保持在37度左右。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: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;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。如过早地减掉衣服,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稳定,影响身体健康。
2、“春捂”有利于抵御风寒。
春天万物复苏,原先处于“冬眠”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,毛孔张开。这时当冷风袭来时,就能长驱直入,使人感到寒冷。
3、“春捂”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。
在初春时节,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,导致气温急剧下降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不“捂”着点儿,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,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、气管炎、关节炎等疾病。
春捂讲究“上薄下厚”,历代医家都强调“春捂”,也就是“春不忙减衣”。民间所谓的“二月休把棉衣撇,三月还是梨花雪”,“吃了端午粽,再把寒衣送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冬春交替,阳气逐渐生发,但冬季的寒冷尚未彻去,过早换上薄衣服便会受寒而伤了阳气,同时使肌肤腠理闭塞而影响阳气生发。因此,春季适当地“捂”可以帮助身体阳气顺利生发。此外,过早地脱掉棉衣,气温下降,难以适应,抵抗力下降,邪气乘虚而入,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。
“上薄下厚”是“春捂”的一大原则。一些爱美的年轻女性在气温稍微回暖时就换上了裙子,上身却裹着厚厚的羽绒服,这看似保暖的搭配其实并不健康。由于心脏位于人体的上半身,从人体结构上来讲,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下半身的保暖,比如足部和膝盖等都是要重点保护的部位。
祖国传统医学认为,“春捂”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,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。孙思邈曾说:“春天不可薄衣,令人伤寒,霍乱,食不消,头痛。”现在的人也早已认识到,如过早脱去棉衣,易受寒,寒则伤肺,易发生流行性感冒、急性支气管炎、肺炎等病。
春天还是流脑、麻疹、腮腺炎等传染病多发季节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、病毒感染有关,但感染后发病与否,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理。不忙脱衣,“春捂”得法,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。
1、手腕:守全身血脉
心主管全身的血脉,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。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,能够强化脏腑。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。
胸痛、便秘、焦躁、心悸、失眠、食欲不振等疾病,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。平常没事的时候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,可以去除烦躁、安神定志。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,也不必追求酸胀感。
2、腰眼:肾好一切都会好
腰眼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。人体阳气的根在肾,而腰为肾之府,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,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。按摩腰部肾俞穴可滋阴壮阳,补肾健腰。
除了点按以外,可两手握拳,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两侧肾俞穴上,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,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,如此连做36次。
3、小腿:聚阳气、一年少疼痛
很多老人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,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,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,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,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。
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,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,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。阳辅穴在小腿的外侧,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。
4、肚脐
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,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,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、爱腹泻的人,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。
此外,“春捂”也要因人而异,把握好尺度。有些人属于内热体质,平时性急好动,“捂”过头了容易上火,出现唇红便干、睡眠不安、手足心热、口气重等情况。一般来说,昼夜温差大于8℃是“捂”的信号,而当气温持续在15℃以上且相对稳定时,就可以不用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