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浴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,据记载,自西周开始便流行香汤浴。所谓香汤,就是用中药煎的药水,因为气味馥郁,有解暑祛湿、醒神爽脑的功效,被称为香汤,在宫廷中颇为流行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也在《云中君》里记述:“浴兰汤兮芳华”,其弟子宋玉在《神女赋》中亦说:“沐兰泽,含若芳”,这些都能看出古人对于泡浴文化的推崇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有“其受外邪者,渍形以为汗”的记载,长沙马王堆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中也有治婴儿癫痫的药浴方,《礼记》中也曾讲“头有疮则沐,身有疡则浴”。药浴的历史源远流长,奠基于秦代,发展于汉唐,充实于宋明,成熟于清代,可以毫不夸张的说,药浴的发展建立在华夏民族文化的底蕴之上。
东汉时期,张仲景在《伤寒杂病论》里,也介绍了一些药浴疗法,比如百合洗方;晋朝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也收录了酒洗、醋洗、黄柏洗等药浴。隋朝巢元方《诸病源侯论》有“食毕当漱口数过”的记载,讲述了药浴治疗口腔疾病的起源。唐朝以后,药浴的内容更加丰富,除了常见皮肤疾病及皮肤保养外,还运用于妇科、儿科等方向。
到宋明时期,随着各大医家流派的出现,药浴更是百家争鸣,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收集了明以前的单验方万余首,在外治中介绍了含咽、沐浴、药磨、泡浴等多种药浴方法,极大丰富了药浴的文化内容。
清朝药浴发展到了鼎盛阶段,不但在民间流传,在清代一些宫廷秘方中,也有许多泡浴养颜、洗头保健、洗眼明目及其他外浴方。之后随着《急救广生集》、《理瀹骈文》等中医药外治专著的出现,中药药浴已进入比较成熟和完善的阶段。
药浴发展到如今,形式多种多样,洗全身被称“药水澡”;局部洗浴的又有“烫洗”、“熏洗”、“坐浴”、“足浴”“泡浴”等之称,尤其足浴最为常用。
全身泡浴:适用于无禁忌症者,可根据不同的身体亚健康状态,选择合适的中药煎汤泡浴,效果十分显著。刚开始泡浴可能会感觉身体不适,但泡过以后却非常舒适,如今现在温泉药浴也有其原理。
坐浴:针对妇科疾病,产后月子期间,不方便全身泡浴者可以选择坐浴熏洗。
足浴:适合所有人群,足浴可舒经活络、促进睡眠、缓解精神压力、缓解足部及小腿肌肉关节酸痛,方便易用,也是如今极受欢迎的养生调理方式之一。
步步为赢传承中医文化,坚持外泡内调,平衡免疫,静心养颜的理念,力成中华好药浴。
旗下泡浴汤针对不同体质人群研发,皆源自经典名方,辩证施治,由外至内达到养生效果。